来源:中国科学院|
发表时间:2024-03-25
点击:2132
文章来源:城市环境研究所
基于改善土壤温度、保持水分和促进植物生长的能力,塑料地膜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。塑料地膜可被降解为粒径小于5 mm的微塑料(MPs)并长期储留在水稻土中。MPs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、较强的疏水性和较长的持久性。MPs被认为是重金属的有效载体,具有改变重金属分布模式和生物利用度的潜力。有研究表明MPs可提高锰、铜、铅、铬和铁的生物利用度,但针对价态更为复杂且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类金属砷(As)的研究则有限。在食物链中,As可通过生物蓄积和生物放大作用威胁人类健康,特别是通过食用受As污染的大米。然而,关于MPs影响土壤As分布的有限研究集中在生物利用度上,未从迁移和转化的角度开展研究,也不清楚主要影响机制。此外,MPs的选择集中于常规MPs,未针对现在使用日益增加的生物可降解MPs开展对比研究。
该研究比较了多种常规和生物可降解的MPs对淹水水稻土中As迁移和转化的影响,并探讨了主要作用机制,推进了MPs对水稻土As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的研究,有助于探讨MPs和As复合污染潜在的环境和健康风险,可为MPs和As复合污染的风险管控奠定理论基础、提供科学依据。
相关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biodegradable microplastics on arsenic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paddy soils: a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conventional microplastics为题,发表在《危险材料杂志》(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)上。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(A类)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。
微塑料对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相互作用关系
[声明]本文来源于互联网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、准确性等负责,尤其不对文中产品有关功能性、效果等提供担保。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提醒读者,文章仅供学习参考,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,如需转载,请联系原作者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!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